便秘的發生可能有很多原因,例如大便通過結腸的速度太慢。
當食物在結腸時間越多,吸收的水就越多,糞便變得越硬,造成解便更困難。每週排便次數少於三次的人可能有便秘問題。有時便秘需要就醫處理,本文介紹便秘的主要原因以及如何治療。
糞便是如何排除?正常腸胃道生理機轉?
糞便排除生理機轉是食物經過胃部及胃部受到擴張,引起胃、結腸、十二指腸和結腸反射,將小腸消化吸收後的固體廢物,由小腸蠕動運送到結腸,接著到直腸和肛門,直接排除體外。結腸由升結腸、橫結腸、降結腸及乙狀結腸組成,主要功用為吸收水分及電解質。
結腸每天從小腸吸收1.5公分水分,糞便排出200~400ml水分。
結腸主要吸收水分,並將運送糞便到直腸,直腸可以藉由蠕動將肛門放鬆,引起排便反射而正常排便,但是可能大腦意識改變,無法出現反射作用,糞便會一直待在直腸至可以正常排出為止。
如果糞便太硬或太乾,會影響正常排便而引起便秘。
從升結腸到乙狀結腸移動的高幅傳導性收縮 (High-Amplitude Propagated Contractions,HAPCs),主要作用將糞便移動至直腸,只要出現收縮,就能幫助糞便向前移動ㄧ段距離。
慢性便秘的定義
一般便祕表現為排便次數減少、排便量減少和排便感到費力。
排便次數減少意思是指每週排便小於三次,慢性便秘是指便祕的時間長達六個月以上。
慢性便秘原因有哪些?
便秘的主要原因是「結腸功能異常」或「排便障礙」。
一、原發性便秘
原發性便秘原因分為「功能性便秘」、「結腸慢傳輸型便秘」和「排便不順」。
「功能性便秘」
功能性便秘也稱為「常態性便秘」,最常見的便秘方式。
可能出現「腹脹」和「腹痛不適」症狀,治療先給予「高纖維飲食」或「滲透性瀉劑」。
功能性便秘的「羅馬Ⅳ標準」:診斷前症狀出現六個月以上,符合症狀三個月以上:
必須包含以下兩個或多個:
- >25%的排便感到費力;
- >25%的排便為大塊糞便或硬便;
- >25%的排便有不乾淨感覺;
- >25%的排便有肛門直腸阻塞或阻塞感;
- >25%的排便需要用手輔助;
- 每周自發性排便<3次。
- 不用瀉藥時很少出現稀糞。
- 不符合IBS的診斷標準。
「結腸慢傳輸型便秘」(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,STC)
通常指大便通過結腸特別緩慢,高幅傳導性收縮 (HigII Amplitude Propagating Contractions,HAPCs)頻率降低,通常每週排便少於一次,也不會出現便意,有可能有「腹脹」和「腹部不適」症狀。
大腸無力症 (Colonic Inertia)則原因不明,可能是大腸蠕動過慢,導致排便頻率可能ㄧ週一次或更少,大部分只要多吃高纖維飲食就能改善,嚴重者可能對「纖維」和「軟便劑」沒有反應,需經醫師評估是否「生物反饋治療」或考慮「手術療法」。
「排便不順」
排便不順的最主要原因是「骨盆底肌肉群異常」和「肛門括約肌功能異常」,腸道腫瘤、直腸脱垂和腸套疊等結構異常是比較不常見原因。
主要發生於煩躁不安和無視便意,導致輕度障礙的人,常見使用手指進行直腸排空,除了給予高纖維飲食,可經醫師評估使用「灌腸」或「塞劑」。
二、續發性便秘
「引起便秘的藥物」
便秘是很多藥物的「副作用」,像降血壓藥物、抗抑鬱藥、口服鐵劑、鴉片和大麻素之類的止痛藥、抗帕金森藥物、抗癲癇藥物和抗組織胺藥物,都與便秘副作用有關,可以與醫生討論便秘情況,並尋求協助,是否「更換藥物」或使用「瀉劑」。
「神經系統疾病」
自主神經、糖尿病和其他內分泌疾病等涉及神經系統疾病,可能導致便秘。
脊髓損傷、帕金森症和多發性硬化症等神經系統疾病,會影響腸道,除了給予高纖維飲食,可經醫師評估使用「瀉劑」。
「腸道結構異常」
直腸變型、巨結腸症、腫瘤皆會導致便秘問題。加強高纖飲食及運動,如果效果不好,經醫生評估是否「手術治療」。
如何改善便秘
如果想要改善便秘,可從日常生活習慣開始改善,多吃高纖維蔬菜水果、正確喝水及規律律動等等。